許多新手在看後台數據的時候,會看到有許多人進來網站,但成交的機率卻不夠高。
明明有投廣,為什麼卻沒成效?
撇除廣告素材or網站不夠吸睛的問題外,那就是受眾看得不夠多次。
試想,在買衣服時,你會選擇看得比較多次的品牌,還是第一次看到的品牌呢?
在還沒有數據時,不用特別設定太多條件,但有一些受眾之後,又該怎麼設定呢?
以下介紹三種常見的投廣方式:
一、再行銷 Retargeting
看到廣告進而感到興趣的潛在顧客,可能需要考慮一下是否要購買,就先把網頁存下來or放進購物車,但時間一過卻忘記了。
針對這種狀況,要用的方式是再行銷,把這些潛在客戶們拉回來再瀏覽一次網頁。
投放廣告時選擇已觸及過廣告,並搜尋過商品,卻沒加入購物車&購買的受眾。
那為什麼廣告投放平台能知道誰有觸及過廣告呢?
主要分兩種,其一是暫存用的cookie,其二是用寫在網頁內的程式碼。
透過這兩種方式,就能鎖定那些來過我們網站的用戶,進而促使他們完成購買!
二、追加銷售 Upselling
針對已購買過的顧客投廣,誘使他們消費更高價位的商品;更簡單一點來說,就是鼓勵消費者買更多or更好的商品。
記得需要在分析後台設定不同類別的受眾,投放廣告時才會更精準。
Ex.「滿額贈XXX」,如果贈品夠吸引人,會使部分的消費者為了換贈品而多買商品。
Ex. 蝦皮最常見的活動「滿XXX免運」,大部分的消費者(包括我自己)都會為了湊到免運而多買商品。
Ex. 麥當勞店員詢問「套餐是否要加大?」,因為套餐中的薯條、飲料加大會比單點來的便宜,會讓消費者覺得有賺到進而升級。
此方法適合商品有不同價位的廠商,如果本身商品種類少&價位接近的就不太需要使用這種方式來投廣。
三、交叉銷售 Cross-Selling
此方式需要分析訂單中的多項因素(性別、年紀層、居住地等等),觀察哪類別的顧客買了某項商品時還會買什麼,根據數據去投放相對應的廣告。
Ex. 蝦皮廣告中的「關聯廣告」就屬於交叉銷售之一,讓消費者在看某樣商品時,網頁中會出現相同屬性的推薦產品。
Ex. 星巴克店員詢問「除了咖啡之外,還有要加點蛋糕嗎?」,會讓消費者覺得喝咖啡配甜點好像不錯而加購。
補充
現有的客戶銷售成本 < 開發新客戶的成本,所以才需要去分析每次投廣的數據,減少廣告行銷的預算支出,不然等於盲目亂撒預算。
客單價 AOV:全稱為Average Order Value,指的是每位顧客平均一單的消費金額。
廣告主 Advertising:出錢購買廣告的一方。
代理商 Agency:協助廣告主代操廣告的廠商。
需求方平台 Demand Side Platform (DSP):或稱廣告主服務平台,使用者可以在平台上操作任何功能,Ex: 目標受眾(性別、年齡、興趣等)、投放裝置(電腦、平版、手機)、通路、競價方式(CPM / CPC)、出價等等。
數據管理平台 Data Manage Platform (DMP):各平台的數據都是零散的,所以需要將雜亂的數據進行整理,以便完整拼湊出使用者的樣貌。
供應方平台 Supply Side Platform (SSP):相對應於 DSP,SSP 主要匯聚 Publisher,即為擁有流量的一方,比較像是個集體總稱。
出版商 Publisher:平台上的個體,可能是Blogger、新聞媒體的網站等,又或是一些有提供版位讓廣告主曝光的APP。
留言列表